秦淮河畔,清晨雾漫漫。

一阵风吹起,卷起岸边的柳叶,枝条在天空中摇曳,轻盈而又灵动。

秦淮河畔的一间茶楼上,身着便装的朱棣和老僧打扮的道衍正在吃早点。

朱棣夹了一只晶莹剔透的小笼包,一口咬下,有些鲜咸的汁水迸溅在口腔中。

“朕好久没吃过这么舒心的早饭了。”

道衍笑道:“陛下初步解决了解除诸藩护卫和供养宗室的问题,又定下了海洋贸易的基调,自然是可以大大地松一口气的。”

“大师一开始不是觉得姜星火该杀吗?如今为何一改初衷,要跟朕一起去听?”

朱棣的话语倒有了几分调侃的意味,显然今天他的心情是极好的。

道衍也不以为意,转动着念珠说道:“老衲本觉得此人不受控制,又会对立储之争造成影响,所以才劝陛下杀之。如今经历了棋盘摆米、削藩制度这些事,也确实是对此人起了几分好奇之心,所以打算来亲自听一听。”

朱棣喝了口粥,复又问道:“那大师觉得姜星火的才智学识,与你相比如何?”

“自刘伯温死后,天下无人能与老衲相比。”道衍淡然答道。

朱棣一时哑然,拿着筷子指了指对面的老和尚。

“你呀...你呀...”

朱棣吃了几口似乎就饱了,他放下了碗筷,脑海中同样在思索姜星火的问题。

为什么王朝开创之初总是君王英明,历经两到三代帝王往往能达到国力顶峰的盛世,而接下来便是数代君王昏聩无能,最终权柄操于外戚宦官后宫权臣之手直到亡国?

为什么会有‘天下合久必分,分久必合’的现象一遍遍在中华大地上重复?为什么历代王朝寿命普遍不超过三百年?一代一代王朝更替,真的是五德相克天道循环吗?

“大师,关于姜星火的两个问题,你觉得自己的答案会是准确的吗?”

朱棣看着窗外的风景,没有扭头问了道衍,眼睛里却有几分期待之色。

“老衲觉得准确。”

道衍放下手中的碗筷,说了几个字后就沉默了,似乎是在思考什么东西。

过了一会儿才缓缓地回答:“可恐怕在老衲这里准确的答案,到了姜星火那里,就不准确了,老衲对姜星火的这套东西,有某种暂且不可说的怀疑。”

既然道衍不说,朱棣也没有追问。

朱棣起身,在茶楼隔间中踱步的速度越来越快,眉头也越皱越紧。

之前,朱棣的心思都放在了和平削藩、改革制度、海洋贸易等事情上面,并没有太过认真地思考姜星火提出的问题,而是等着道衍想好再抄参考答案。

而如今他自己细细想来,却发现了一些端倪。

朱棣心中暗道。

“朕有自信如果能有二十年的时间,定能扫平北元重整天下,还大明一个昭昭盛世,就如同汉武帝、唐太宗那般......可照着姜星火这么说,朕再往后的大明天子,便一代不如一代,最后权柄被人窃取,然后亡国了?”

朱棣停了下脚步,他甩了甩布袍,望向了道衍。

“大师,你史书读得好,你给朕说说从大汉至今,历代汉人王朝都存续了多少年?”

道衍这两天早就查出来了准确答案,他不慌不忙地说道。



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