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大宋朝,作为正途出身的科举进士,即便是一甲状元,被授予的官职最高也不过是个从八品,其余二甲、三甲进士,更是需要从九品的低级官位起步。
这范公举何德何能,仅仅凭借出身高贵一条,就能与状元之流媲美?
要说这宋代为官者,向来就属荫补官数量最多,科举进士只能居其次,至于进纳出身者人数太少,可以忽略不计。
自宋太祖起,朝廷便设置了规章,荫补官只能自从八品以下的文武散官起步,若想充任实职,还需要经过吏部的诠试和呈试。
可是很多荫补官,却能够凭借父辈关系获得免试,即使参加考试者,考场舞弊现象也十分猖獗。
他们通过自家关系网,以及各种作弊手段蒙蔽过关,极易获得出官机会。
这些荫补官的大量出现,相当于变相抢夺了科举士子的为官名额,自然处处不招待见。
这也导致朝中那些身居高位的科举出身官员,极为歧视荫补官,使得他们越往后,升迁愈发困难。
凡是自认有才的读书士子,极少有人愿意靠着荫补出官,毕竟荫补官上升仕途有限,想要一朝身登高位,自然还是走科举正途才算王道。
另一方面,大量的荫补官员长年滞留于地方,由于升迁无望,给大宋的官场风气带来了极其消极的影响。
为文官者,往往只知贪腐享乐,纵使下属小吏横征暴敛、损公肥私、中饱私囊,以致当地民生愈发困顿。
为武将者,由于缺乏带兵经验,一朝统兵打仗,往往败多胜少。平日里,他们只以刻薄军士为能事,严重者还会激起兵变;每逢战事,却又贪生怕死,踟蹰不前,以致贻误战机,甚至还会连累得其他将士为之丧命。
纵观大宋一朝,能够有所作为的官员,往往还是以科举正途出身的居多。
他们中很多人幼年家境贫寒,为官之后知晓百姓疾苦,在民政方面多有建树,如平反冤狱、兴修水利、开垦良田、捕盗捉寇等,为大宋的浑浊官场源源不断地注入着股股清流。
由于这些科举正途出身官员的存在,也大大抵消了荫补官员对大宋时局造成的消极破坏。
孙山一边眯着眼想着事情,一边暗自筹划着,自家是不是也搞个官来当一当。
走荫补官一途?
可惜孙家祖上不争气,他自然也没这个资格。
倒是他那老丈人手中还握有一个荫补的名额,小舅子范成大一看就是立志要走科举正途的,他是否可以占用一下呢?
不过很快,他又极其干脆地否掉了,老丈人对他早就观感极差,这荫补名额他想都不敢想。
进纳为官?
也被孙山直接否决了,你没个三五十万贯就想捞个官做,想都别想。
并且这进纳官华而不实,比荫补官还不如,在官场上到处受人鄙视,一辈子都很难晋升到八品以上。
因为这进纳官儿,主要是给那些海外番商们准备的,朝廷随便赏他们一个官儿做,就是为了鼓励他们多多来朝贸易。
他一个汉人,若是也走这条官路,不被人鄙视那才怪哩!
本章已完 m.3qdu.com